中物联食材供应链分会

您当前的位置: 中物联食材供应链分会 > 领导致辞 > 详情

崔忠付:守正创新·韧性生长,食材产业未来可期!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2日14:31 食材供应链分会

守正创新、韧性生长

——中国食材产业创新年上的讲话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崔忠付

二〇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尊敬的各位嘉宾、代表、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值此冬至岁末,很高兴与大家齐聚历史文化悠久的岭南名郡“惠州”,共同召开“2022中国食材产业创新年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物联食材供应链分会,向与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向各级政府与企业对本次会议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


2022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年。这一年里,“二十大”胜利召开,科学谋划了中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这一年里,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世界经济脆弱性更加突出。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2022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将增长3.0%,低于之前预测的4.7%。着眼于目前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全球环境,通胀压力、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已从结构性扩散为全局性。


居民消费升级是经济循环的重要推力,而食材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则是提高国民消费水平的重要抓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前三季度我国CPI同比增长2.0%,低于全球7.1%的平均水平,食材商品价格涨幅小幅回落,但疫情频发带来的影响仍旧明显。2022年,生产经营困难、供应链频频受阻、餐饮行业损失严重、居民消费信心不足等连锁反应导致我国食材产业仍面临多重压力。


保障食材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推动消费持续复苏,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关键。促消费、稳增长、保民生是当前国家的顶层设计,也是食材企业找不足、促转型、提效能、寻创新的关键节点。2022年,食材产业呈现出四点新特征。


第一,产业政策环境持续改善。近年来,受益于政府着力延链、补链、强链打造食材全链良性发展的各项举措,食材产业环境持续得到优化改善。2022年,为更好地实现食材流通高效、食材产供销一体化建设,将供销社体系复归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国家发改委以建立产销集配中心的模式来改善食材产地滞销难题。财政部、商务部发布关于支持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通知,联通食材上下游,建设中央厨房、餐配中心,推进产业智慧化转型。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届时将有更多消费领域力量共同助力食材产业的发展。


第二,食材消费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22年,食材产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食材消费规模增速从5.88%降至2.69%,整体增速放缓,消费略呈疲软态势。2022年中国预制食材市场规模将达4562亿元,同比增长12.1%,2026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破万亿。食材企业也在这困局中尝试加大营销渠道的转型力度,将产品或服务价值直观的展现给更广的消费者,如开启线上线下一体化全渠道营销模式,利用直播平台引流带货实现经营创收等。


第三,预制菜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数据显示,我国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6.67万家。近10年来,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新增1.28万家,同比增长27.46%。2020年新增1.29万家,同比增长0.63%。2021年新增0.42万家,同比减少67.32%。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以0.82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排名第一。河南、江苏分别有0.63万家、0.56万家,位列前三。从城市分布来看,深圳以2019家排名第一。其次是长春、潍坊、临沂等城市。


第四,食材产业园初具规模。国内具备一定规模的预制食材产业园区约为200家,总投资金额高达6000亿元,具备较高的食材精深加工技术水平、规范化的标准生产流程及成熟完善的监管体系。2022年,预制食材产业规模已突破5600亿元,已然从寻找新增量突破口的阶段逐步迈向高质量新发展的台阶。


以上是今年食材产业链上的变化。食材业尤其是预制食材的发展火热得益于5个因素组合,冷链物流能力提高+连锁企业拉动+“懒宅经济”催化+疫情促成做饭习惯+地方政策倡导。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制约着食材产业链发展。


一、行业趋同性明显,精深加工力度不够,创新能力不足,食材工业化延伸研究比较滞后。

二、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成本较高,特别是to C。

三、行业数字化水平较低,技术上存在缺口。

四、质量体系不完善,难以实现标准化管理。

五、食材品牌多为区域性,全国性品牌较少。

六、新冠疫情管控放开,要求由外部强制转为自发监管。

七、缺乏人才和产业支撑,营销体系有待完善。

八、产业集中度较低、市场较为分散,食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2022年,食材业作为重要的民生服务业,扛起大旗,有力保障了居民“菜篮子”的稳定。然而,在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食材原材料价格上涨、商品力不强、供应链中断、资金链紧张等问题也在不断考验我们。基于此,我提出七点新展望:


一、把食材安全和质量放在首位,完善监管体系。企业要确立“食材产业是良心产业”的意识,将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作为生产经营最高原则。疫情大环境的放开不代表行业底线的放开,要继续健全行业内的监管体系,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查漏补缺、强化措施。对于食材行业必须坚持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


二、以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摆脱盲目从众趋同的固有思维,真正做到从消费的变化、场景的变化、产品的变化、渠道的变化中抓住新机遇,做到四个维度多方面的寻求创新,让食材无边界化,拓宽领域、多元化发展。


三、加快数字化转型,构建行业数据库。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发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上云”重点是推行普惠性云服务支持政策,“用数”重点是更深层次推进大数据融合应用,“赋智”重点是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不断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此外,也要持续做好食材的溯源工作,攻克追溯难关,让行业真正做到知其来源、保其品质,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不断提升冷链物流能力,拓展销售渠道。生鲜食材流通过程要做到全程冷链,为此食材企业还要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网络能力,突破本土发展的局限,扩大业务辐射范围。


五、提高预制菜菜品复原度。食材企业需要持续研发生产、保鲜技术,不断迭代。也可以借鉴在国外市场运用成熟技术,提高预制菜菜品复原度。同时注重食材本身特点,将内在品质品牌化,实现食材自身品牌增值。


六、加快推进食材标准化,实现规模化经营。建立食材国家、行业标准规范采购、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并针对地方预制菜产业地域特点,制定相关地方标准。


七、通过绿色化实现食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生产、包装、流通以及销售环节全面实现绿色、低碳、自动化、可循环。


各位行业同仁,尽管国内食材产业是一片新蓝海,但入局者仍需谨慎,不能求快,要做“慢功”,坚持长期主义。面对产业发展的新局面,疫情的限制已逐步放开,但更应加强对企业“基本功”修炼,同时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面对产业发展的诸多危与机,让我们产业链上的企业家们一起守正创新、韧性生长,全力以赴、驰而不息,共同开创中国食材产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食材供应链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