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物联食材供应链分会

您当前的位置: 中物联食材供应链分会 > 人物专访 > 详情

趋势洞察!食材贸易版图迎变局时刻,供应链企业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29日00:00 食材供应链分会

图片

全球食材供应链也正由“链状架构”转变为“生态圈模式”,这对国际供应链的数智化、敏捷性、高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伴随欧美经济体经济衰退,全球贸易加速驶入寒冬,这对以“强出口”为特征的部分亚洲经济体造成了巨大冲击。不过,真正的挑战并非贸易寒冬,而是贸易格局发生剧变。前者是周期性困难,后者是长期性挑战。


在一系列重大的变故之下,世界经济发展基本逻辑已然发生改变,“安全与发展并举”是新的关键词,几乎一切产业都将在此基础上重构。在供应链调整的对策上,各国政府强调“供应商多样化”“在地化”“近岸和友岸生产”,不单单是能源、原材料、高端技术等产业链的调整,食材供应链领域也是如此。


对于中国而言,一方面,我们不希望与欧美经济体“脱钩”,另一方面,也基于安全和发展的关键词,主动推进与部分国家的贸易关系。一个显著的表现是,截至2022年,东盟已经取代了欧盟和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东盟也成为了中国食材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短期来看,“东升西降”的走向已经不可逆转。


在如此变局之中,全球食材供应链也正由“链状架构”转变为“生态圈模式”,这对国际供应链的数智化、敏捷性、高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食材消费市场,在食材供应链领域又有哪些新风向?消费终端产生了哪些新需求?企业应当如何应对?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上,食材供应链企业又能做出哪些新贡献?


图片


5月23日,在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食材供应链分会承办的2023第四届食材供应链国际大会上开启的“全球协同·价值新生”头脑风暴环节中,青岛飞熊领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李祥(主持人)、CJ食品中国总裁金泳秀、泰森食品中韩区供应链副总裁陆悦飞、佳沃集团高级副总裁&水果事业群总裁王海伟、深农集团战投部总经理种宝帅、恒天然大中华区餐饮服务部副总裁戴俊琦、爱阁食品中国区总经理卢卡斯、银蕨农场销售负责人Mike Burkett共8位中外嘉宾一同参与了探讨。


图片


图片

从“产品升级”到“产业升级”


在全球食材供应链领域,“产品升级”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佳沃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水果供应链企业,在这一点上的感知尤为强烈,佳沃集团高级副总裁&水果事业群总裁王海伟表示,水果精品化的趋势正显著加速,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一趋势的驱动力并不来源于进口水果,反而更多来自于国产水果,目前国产精品水果的销量增速已然是进口水果的一倍以上。


图片

王海伟,佳沃集团高级副总裁&水果事业群总裁


王海伟介绍,近十年间,水果行业有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国际供应链向中国转移,比如全球第一和第二的蓝莓企业都在中国进行生产;第二,国产水果在产品端的升级逐步加速,与国外的差距慢慢缩小。


但是,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产业发展仍然大幅落后于产品发展,可谓任重道远。王海伟认为,这不仅仅是水果产业的难题,也是食材供应链体系中许多领域的“通病”,佳沃集团甚至专门成立子公司,涉足种养殖机器人、农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细胞科技和动植物蛋白投 资等领域,赋能产业发展。


从“产品升级”到关注整个产业的发展升级,这显然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中国食材供应链产业阔步走向成熟。不止佳沃集团,国内许多头部食材供应链企业都将眼光放在产业高度,包括本次参会的国有上市企业深农集团、全球五百强企业泰森食品,以及全球最大的乳制品生产供应商恒天然等。


图片

种宝帅,深农集团战投部总经理


会上,深农集团战投部总经理种宝帅介绍,食材产业链上的分工日渐精细,企业的利润也越来越薄。在此背景下,企业必然要向上游和下游寻找更多机会,甚至发动兼并、收购。无论主动或被动,伴随着一次次整合、重构,整个产业的升级也悄然进行。


图片

陆悦飞,泰森食品中韩区供应链副总裁


泰森食品中韩区供应链副总裁陆悦飞也表示,过去十年、二十年的做法并不是这个行业未来十年、二十年所需要的,企业必须要关注整个产业链的赋能,以及更长远、稳定的产品研发、价值创造。


图片

戴俊琦,恒天然大中华区餐饮服务部副总裁


恒天然大中华区餐饮服务部副总裁戴俊琦也在会上介绍,目前,恒天然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等地成立了应用开发中心,从洞察、生产、工艺,到配方调整等,与客户做端到端的服务共创,以更成熟的技术和经验赋能行业发展。


图片

数智驱动,管理“升维”

在产业变革、升级调整的背景下,粗放的经营模式不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数字化成为企业转型的必经之路。对于企业来说,没有数字化,首先意味着市场失焦,不知道客户是谁、客户在哪、客户体验如何;其次是营销失语,不知道对谁讲、在哪讲、如何讲;第三,系统失灵,产品研发的速度根本上外部需求变化;第四,管理失衡;第五,增长失速。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不转型的成本已经难以承受,这也是本场“头脑风暴”中的共识。如前所述,佳沃集团所创建的子公司中,甚至包括专门的信息化服务企业。此外,深农集团也在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的过程中,借机开展了深度的数字化转型。


深农集团战投部总经理种宝帅介绍,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模式,已经从基于硬件、建筑等进行运营管理的“商业地产模式”,向基于“人、货、信息”等运营管理的新模式过渡,而这种新模式的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现在深农的很多批发市场都建立了以会员体系为基础的交易平台或管理平台,在自身业务全部数字化的基础上,再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跟所有相关方进行对接。”


作为世界五百强企业,泰森食品也是领域内数字化管理变革的先行者。泰森食品中韩区供应链副总裁陆悦飞介绍,泰森食品的数字化实践可分为两部分,对内,泰森食品已经从“基础的系统”过渡到更完善、更成熟的“企业内部治理平台”;对外,最重要的是与产业链上下游的伙伴互联互通,确保上下游合作伙伴实现有效协同。


在数字化转型上,食材供应链企业的进度相对缓慢,这是由行业发展阶段和竞争压力共同决定的。从行业整体来看,企业数字化转型很难有具体的步骤,但存在着一些共性,第一,企业要有“数字化思维”,简单来说,就是要树立“用数据来做业务”的信念;第二,企业要重新梳理自身业务,思考业务的全部流程,并在此过程中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第三,企业要借助系统梳理“数据资产”,使自身的数据结构化、标签化,这是让数据发挥“石油”机能的基础;第四,企业要具备数字化转型需要的运营和管理能力;第五,企业要用好数字化的工具。


中物联食材供应链分会认为,做好这几点,企业才能拥有在变局中立定脚跟的能力。


图片

“双面”消费,供给为王


一切对于趋势的把握、管理的优化和变革,最终都要落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上。2019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登上10000美元台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也是消费升级得以持续的根本。但经历了疫情三年之后,消费终端的需求产生了更加复杂和多样的变化。


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消费升级得以延续,如佳沃集团高级副总裁&水果事业群总裁王海伟所述,水果精品化的趋势正显著加速,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展现出为优质产品付费的能力。


图片

卢卡斯,爱阁食品中国区总经理


另一方面,“消费升级”展现出了新的面向。爱阁食品中国区总经理卢卡斯表示,在过去两年间,爱阁食品在中国的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设立了办事处,作为收集消费者声音、了解消费者需求的窗口。卢卡斯发现,对比此前,如今的消费者对“效率”和“质价比”有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期待花更少的钱,享受更优质的产品。


消费升级的两个面向构成了当今中国消费的基本逻辑。而在具体的消费内容层面,消费者展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


图片

金泳秀,CJ食品中国总裁


CJ食品中国总裁金泳秀发现,以速冻食品为例,越来越丰富的口味不断出现在货架上。“以前都是饺子、汤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西式口味出现,包括牛肉卷,披萨等。”


从经济学的角度观察,没有多样化的需求,就不会有发达完善的市场,更不会有持续的创新。中国消费者的新特征,逐步展现出了一个发达的消费市场雏形。正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亚太物流联盟主席崔忠付在大会中的讲话中所表示:双循环格局下,内需的主导地位正在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关注消费端变化的同时,企业必须对供给侧保持同样的重视。“萨伊定律”表明,经济要发展,必须从供给端出发,创造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开拓新需求和新市场。换句话说,需求对供给提出要求,供给也在创造需求,对于经济增长来说,后者甚至更为根本。


恒天然就深刻感受到了供应链技术进步对需求的影响。恒天然大中华区餐饮服务部副总裁戴俊琦介绍,以预制烘焙产品为例,无论是解冻后直接食用,还是解冻以后通过二次加工或者门店醒发烘烤,无论哪种形式,竟然在短短几年时间从零变成了百亿规模的生意。“这背后有非常明显的供应链技术驱动,它并没有蚕食原本的烘焙市场,反而创造了一个新的消费场景。”


显然,关注供给侧技术创新,将会为食材供应链领域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图片

关注社会价值,促进持续发展


在经营发展之外,企业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可持续经营理念成为全球共识,社会、环境、和公司治理,即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评价体系得到了越来越多政府、企业和投资人的认可。


减少碳排放量是其中的重要一项。2020年9月,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谈到低碳发展,恒天然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戴俊琦介绍,全世界有两种牧牛模式,一种是牛棚饲养,一种是天然放牧,而后者在产品质量和碳排放上,都具有天然的优势。“新西兰牧场生产牛奶的碳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其他环节,比如运输环节,我们的车辆也从燃油车改成电动车,碳排放量大幅下降。”


在中国,恒天然也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合作,在指定地区植树造林,进而推广可持续、可再生的包材。戴俊琦介绍,过去两年时间里,恒天然已经联合一百多家品牌,共计一万多家门店参与到这项“事业”中。“在食品行业,低碳可持续并不是大家很熟悉的概念,但我们相信只要持续投入,最终我们会是受益者之一。”


此外,恒天然也与云南怒江的贫困地区开展了对口帮扶,通过为职业学校提供设备、产品、技术乃至理念等,帮助当地学生拥有更多的人生选择。


图片

Mike Burkett,银蕨农场销售负责人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新西兰最大的肉类企业——银蕨农场也有着相当的重视和投入。销售负责人Mike Burkett介绍,银蕨农场十分重视自身的价值主张,即“生产非常健康的草饲肉类”,而不仅仅是销售产品。在碳排放上,银蕨农产也有更大的“野心”,“我们不仅仅要做到‘碳中和’,更要做到‘正向碳’。”Mike Burkett说。


Mike Burkett也相信,中国消费者也许暂时还不愿意为此付出溢价,但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消费者会愿意为高质量的产品付出溢价,这值得长期坚持。


责任编辑:食材供应链分会